前言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練曲方式,但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把每一段都練到可以上台演出的水準後,才往下一段練,水牛以前就是使用這一招;另一類則是先求把曲子走完,再回頭細細地修整,兩種方式各有優點與限制,本文僅就水牛自己慣用的招數來討論。
練好再往下走
自帶團以來,水牛一直採用這個練法,原因很簡單,整首練完馬上就可以上台了,表面上看起來會練得很慢,但是由於一直採用高標準的練法,所以哪怕是上台前三天才全部練完也不怕,照樣可以上台比賽或演出。
練好再往下走的前提是老師自己心裡要有把尺,練到怎樣水準可放行,這當然取決於團員的素質,但依水牛的經驗,一開始就把標準訂高一點,雖然在初期會練得很痛苦,八個小節可能得花一個禮拜才能練完,但在這過程中,學生已經適應高強度的要求,也知道了老師要求的高度在哪,對後續的練習有很大的幫助。
採用這種練法,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進度,怕練不完。這裡分兩個方向來說明。
樂團的演奏水準取決於指導老師和團員們對自身舆要求與對樂團水準的期待,但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哪會有什麼期待,所以樂團的演奏水準可以簡化成指導老師本人對樂團有什麼期待。那麼問題來了,學生學琴人數少也可以用這一招嗎?依水牛的經驗,當然可以,我們全盛時期全團約有六成的學生學鋼琴,疫情後學琴比例驟降到一兩成,我一直堅持採用這種練法,都能練出至少八成滿意度的音樂來,也都能在期限前把曲子練好,除了一直著了魔地想要追求高難度樂曲那幾年外。
為了保持演出的品質,如果規劃練習期程時發現有極大的機率會練不完,那就換曲子。當然曲子的大小會影響比賽的成績,但好的小曲子遠勝過搖搖欲墜的大曲子,更重要的一點是傳達給學生一個觀念,要做就要做好,我們追求的是更好更完美的音樂,而不是為了比賽去硬練大曲子,簡言之,怕練不完就換曲子嘛!
採用練好了再往下走有很多好處,也更適用於學琴人數較好的學校。
因為每一段的目都是修到好才過,所以一練完就可以上台了。那什麼叫修到好呢?就是以可以上台為標準,當指揮覺得這一段已經練到可以上台演出了,那就可以練下一段了。所以只要全部練完就可以上台了,不用再從頭過一遍。當然要區分比賽和純演出曲目的標準也是可以的,看指揮個人心情而定。
學生的本能就是試探老師的底線,當你把底線調高到沒有底線時,學生自然會習慣和適應老師高標準的要求,適應不來的自動會退團,不要小看學生的挫折耐受度,當他練出興趣後,大部分是打死不退的,因此在自我練習時,學生會注意到更多細節,有些學生甚至會以預測到老師想要求的東西為樂,這就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專注力,對樂曲的品味,也大大加快後續練習的進度。
因為每一段都是修到好才練下一段,在不斷重複修同一段時,學生會逐漸將曲子內化熟成,因為解決了技術上的問題,就能專注在音樂上,更多的感受、更多的情緒就會出現在演奏中。我們樂團在比賽中從來沒大一次是完全沒彈錯的,但我們的團員絕大部分都知道自己在演奏什麼,在表現什麼,這也是我希望學生在團練中能學習到的態度與習慣。
結論
不同的練法各有巧妙之處,除了是老師自己的習慣之外,更要考量學生的特質,全團都學琴的學校和小貓兩三隻的學校,肯定要採用不同的策略,曲子的性質也是考因素之一。但水牛個人還是覺得確實地把每一段練好再練下一段的做法,對學生和樂團整體的收益最大,當然這純屬水牛個人的想法,僅供參考。

